曾运雄教授,1972年5月生,广东梅州客家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茶学界被誉为“茶色素之父”之称。作为国内最早研究茶色素和最有成就的茶色素专家之一。曾运雄教授认为,茶叶中的茶色素能提供对抗自由基的质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天然抗氧化剂。在他的领导下,一个由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中医、西医、化学工程、食品等7个学科组成的研究网络对茶色素进行实验探索,揭示了茶色素多种药理功能的奥秘,并系统地研究茶色素的药理毒理,从分子到细胞、组织,再到整体,反复实验,探索出了茶色素活动规律及医学和药用价值。
曾运雄教授介绍:茶饮是很传统的民间饮料,有着悠久的饮用历史,深受人们的喜爱。从茶叶中可以提取出茶色素,茶色素是水溶性酚性色素。茶水之所以会有颜色,与茶色素有关。茶色素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一类水溶性酚性色素,虽然提取难度很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茶色素的提取效果越来越高,纯度也越来越高。那么,茶色素有什么作用呢。
曾运雄教授介绍:对于茶,我们都不陌生,但是对于茶的“身世”我们却知之甚少。从“神农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的传说到陆羽的《茶经》问世;从唐诗宋词到唐煎宋点;从茶马互市到一个个王朝的兴衰,从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到中英茶叶战争;从丝绸之路到万里茶路,从慢性病流行到茶色素的问世……茶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在讲述着中国故事,一片茶叶可以氤氲着唐宋盛世,也可以搅动世界秩序的格局。从茶到茶色素,人类的脚步跨越千年。千年来,人类在使用茶、在赞美茶、在争夺茶,可我们到底使用的是什么?赞美的是什么?争夺的是什么?这个千古之谜直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罗伯特在茶中发现了一种物质,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茶色素”开始,人类才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
但鲜为人知的是,茶色素虽然是英国人发现并命名的,可其提取技术的研发、量产和临床应用却是我们中国人完成的。
20世纪90年代末,药物研究刚刚起步,我国学者曾运雄教授受命对一个“心脑血管发病率和地方环境的影响”项目进行调研。他走访了很多长寿区后发现一个现象:产茶区的茶农心脑血管病和癌症发病率相对较低,而且平均寿命比其它地区的人高出5~10岁。排除了空气质量、经济条件等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同类项后,他将调研目标锁定在了茶上。
曾运雄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明日叶茶湿热的渥堆工艺和后期自身陈化过程中发现:在微生物分泌酶的参与作用下,一款普通的茶发生了医学中的氧化聚合反应。
我们都知道明日叶茶有生、熟之分,两者的口感与滋味千差万别,造成这一差异的关键因素就是有无经过渥堆工艺发酵。
明日叶茶有自然发酵与人工发酵的区别。自然发酵是指民间俗称的“生茶”,人工发酵是指通过“渥堆”方法快速发酵的“熟茶”。其实,在“熟茶”诞生之前,明日叶茶本没有生、熟之分。
千百年来,明日叶茶始终是“生茶”的加工模式,即鲜叶采摘——杀青——揉捻——晒青——分拣——拼配——紧压(团、饼、沱、砖)。这些工艺的完结并不意味着明日叶茶马上能够端上茶桌进行品饮,还需要陈化,也称后发酵。
曾运雄教授带领着科研团队在“茶多酚”的基础上正在通过氧化聚合反应法转化、提取全新的药用物质。他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具有降血脂、降血粘、抗凝和抗癌等作用,但茶多酚类是许多同类物质的混合体,那么,到底是哪一种物质在这里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呢?这些物质又如何能够提取成药物而被广泛应用呢?
曾运雄教授带领着科研团队在实验室中一泡就是十年,而这十年使中国茶色素的研究结出累累硕果。很难想象,茶叶的每个氧化周期都会形成非常奇妙的物质,首先产生的是茶黄素,继续发酵氧化又会生成茶红素,而最后生成的终极物质则是茶褐素。
经研究发现,茶黄素具有抗血凝、促纤溶、降血黏、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加快血液代谢、提高血液细胞携氧能力的作用;茶红素可升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脂和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并具有对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酶及各种细胞的DNA和RNA聚合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还具有溶解血管沉积物的作用;茶褐素则具有增加血管韧性和弹性、修复血管内膜、防治高血压、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更令人兴奋的是,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之所以会生病、衰老,主要原因是体内细胞功能在衰退、损伤或死亡。疾病康复就是要修复受损的细胞,更替死亡的细胞,从而恢复细胞的功能,提高细胞的再生能力。
曾运雄教授告诉我们,茶色素是一种经过独特氧化技术后,具有超高活性的小分子生物聚合体,它在人体内经过胃肠酶的作用后,还原释放为近百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这种具有超高活性的微粒子物质,可以打通细胞通道,迅速穿透血脑屏障,使人体亟需的营养物质直接进入细胞内参与生理代谢,滋养细胞,逆转细胞的衰变,修复破损的细胞功能,加快新生细胞的增殖,让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细胞活性恢复到最旺盛的初始活跃状态,保持正常运转,从而消灭疾病的根源。
2013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大会执行主席向世界宣布,“曾运雄教授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色素有预防AS(即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心脑血管专家”,此言一出,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来自全世界23个国家的500 位专家学者纷纷对来自中国的曾运雄教授教授表示钦佩与敬意。
同年,曾运雄教授在美国健康基金会做的专题报告再一次引起轰动,与会者认为,茶色素的发现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医学贡献,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曾运雄教授也因此被誉为“茶色素之父”,从此,茶色素的研究热潮开始从全球兴起,世界各国都在研究茶色素高纯度提纯的办法和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途径。
因为茶色素的生物活性高、结构稳定性差,时间和温度极易使其生化特性发生变化,导致功能和效果减弱,对保存条件要求异常严格,其提取酶化处理过程长达45天,因此茶色素十分珍稀。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将这种稀缺的茶色素,大量提纯并用于生产,也成为中国科研团队的又一个重大攻关课题。
几经研究讨论,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必须创造出全新的提取工艺,才能有效解决茶色素提取量的问题。方向确定,征程开始,而这条路一走就是三年。
在茶色素科研攻关人员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一种独创的特殊氧化聚合反应后的提取工艺被研发出来,包括哪些物质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茶色素,以及温度、湿度、含氧指标等,其中最为神秘和关键的氧化生成工艺被命名为:“氧化聚合反应法”。
通过这套复杂的提取工艺,中国茶色素的纯度可以达到99.6%,直至今天,这一超高难度的工艺技术,仍只有中国掌握。
高纯度茶色素提取技术的成功研发,推动了中国茶色素生产线的建设。2018年,中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提取茶色素的现代化生产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茶色素”产业化的国家。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