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主题研讨会
区域
区域 > 正文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主题研讨会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这也导致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升高,患者越来越年轻化的现状。目前,我国糖尿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们需要呼吁联合多方力量,全方位提升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力量。”——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举办的“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线上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谈到。

此次线上研讨会邀请到糖尿病代谢领域多位知名专家,从疾病防治、治疗理念、药物创新等方面,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我国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水平。

\

\

我国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患病率尚未迎来拐点

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持续性增长。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也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发布的第10版《全球糖尿病地图》的预测结果,中国糖尿病人数近10年间从9,000万增长到超1.4亿,增幅达56%。患者数量庞大,但是糖尿病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治疗率及达标率不足50%。近年来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我国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1]。对此,多位专家对于当下糖尿病发展的趋势与原因提出了见解。

“很多年轻人,天天吃盒饭,经常加班,坐着不动……类似种种因素导致40岁以下的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续增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洪天配教授这样描绘当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画像,“但我国糖尿病防控可改变的因素也比较多,这既是挑战,也是我们的窗口期。”

中日友好医院李光伟教授指出,年轻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发病愈发年轻化,其中小于40岁的患者预计占5%,小于50岁患者占10%。年轻糖尿病人群的增加,将给糖尿病并发症控制带来更大的难度。其中,肥胖和糖尿病具有很多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减重可以给糖尿病患者带来血糖和其他获益。同样,如果患者肥胖问题不解决,血糖达标亦是非常困难的。

“年轻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化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很多人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脑力活动增加,体力活动减少,加之熬夜、不规律饮食等因素,造成患有2型糖尿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西北大学附属国际中心医院姬秋和教授表示。而除了大城市外,基层也是糖尿病防治的一道重要防线。目前我国基层人群患病增长迅速,基层糖尿病防治任务艰巨。姬秋和教授提到疾病教育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健康中国行动中提出了关于糖尿病防治的核心信息,包括饮食控制、科学运动等。如果能从这些方面进行‘广撒网’科普教育,未来我国糖尿病整体的控制率和达标率以及治疗率,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对于重视基层医学教育,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未来糖尿病的主战场在基层,基层医生是主力,未来糖尿病管理水平能否得以提升,主要是看基层医生的能力,所以需要不断地进行基层医学教育。”

重识体重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好,但是患者变成了一个胖子,这是治疗的失败。” 李光伟教授针对糖尿病管理难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普遍不提体重管理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没有好的药物进行支持。目前已经在国外上市、在国内递交申请的GIP/GLP-1受体激动剂,减重疗效已经接近减重手术对体重的改善程度,能够帮助患者减重15%-20%。在大庆研究中,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体重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控制体重的药物,一直没有将减重放在治疗的目标中,现在新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就应该把体重管理提到治疗的议程上来,强调血糖管理和体重管理并重的治疗理念。”

目前,国外新版指南均提高了“减重”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地位。2022版《ADA/EASD: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共识》中,“减重”与降血糖、心肾保护、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共同组成了“以患者为中心”的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研究显示,体重降低5%-10%可改善代谢状况,降低10%-15%或以上可改善疾病预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俊清教授谈到,目前糖尿病创新药物的研发更加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创新。除了降糖之外,我们也要重视达到2型糖尿病患者的减重目标,这样才能大大减少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等合并症的发生,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为患者带来综合的获益。

“目前我国临床指南的推荐中,对于兼具减重作用的药物使用率严重不足,与全球的推荐及平均使用率存在较大差距。从证据积累、指南更新再到临床治疗理念的普及,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表示,“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更多中国人的真实数据,让大家看到更符合中国患者特点的药物使用路径,这将更有利于国内与国际糖尿病管理水平的接轨。”

综合管理是改善临床结局的根本

慢性疾病需要进行多靶点、多层次的管理,血糖管理质量和患者结局密切相关。“随着糖尿病管理理念的不断进步,糖尿病管理目标从单纯地‘追求血糖达标’,逐渐转向‘兼顾糖尿病患者综合结局的改善’。”洪天配教授表示,糖尿病管理需要综合控制代谢指标,不单血糖要正常,其他代谢指标也要正常,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等的综合达标。同样,对于糖尿病药物来说,我们也需要考虑疗效、安全性、可及性等综合因素。

创新药物的研发对糖尿病综合管理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机遇。目前,降糖药研发的重点已经转向多靶点降糖机制联合领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铭教授认为,多靶点药物将对2型糖尿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双靶点甚至多靶点的药物,可以同时覆盖糖尿病的几个不同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治疗,达到联合增效、综合改善临床结局的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临床用药惰性,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肖新华教授表示,“随着GLP-1RA、SGLT-2i的上市以及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这些研究证实了新型降糖药物的疗效,同时还获得了降糖作用之外如心血管、肾脏获益等方面的证据。对于这些新型降糖药物,我们也希望在中国有更多的真实世界研究,期待这些药物的应用能够对中国糖尿病患者带来综合的获益。”

在病理机制研发方面,张俊清教授提示,我们的创新方向应更关注保护胰岛细胞功能的药物,帮助患者改善胰岛素抵抗,才能实现糖尿病早期管理。

人人享有糖尿病管理,加速创新的同时真正“让水流到头”

目前糖尿病药物种类很多,我们是否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或者加速引入更多新型降糖药物?如何实现人人享有糖尿病管理?

对此,肖新华教授表示,虽然现在糖尿病患者已经有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案可供选择,但是糖尿病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从“八重奏”( 2型糖尿的8 种病理生理异常)到“十二重奏”,必须要不断地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

《柳叶刀》2022年11月1日发布《Type 2 diabetes》综述

十二种病理生理缺陷导致2型糖尿病细胞衰竭以及针对以上机制的治疗药物

纪立农教授表示:“历史上,新型技术的应用使现代胰岛素越来越类似生理分泌胰岛素的特征,便很好诠释了技术进步给传统治疗靶位带来的新希望。近20年间,新的糖尿病治疗靶位的发现丰富了我们的治疗手段,同时新的证据也促使我们的治疗理念有了巨大的改变。例如,目前治疗路径里必须关注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要求,是和GLP-1RA以及SGLT2i 的上市以及两类药物产生的大量证据密不可分的。”

“然而,目前创新药物在中国的上市和其他国家比还是有所滞后。很多治疗方法,在国外上市较长时间后,才在中国获得批准使用。” 纪立农教授谈到,“最近几年,这个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扔有进步空间。我们在这里呼吁药企把中国研发和中国患者的需求放在全球新药开发考虑的第一梯队中,也呼吁从药监的角度进一步帮助药企做到中国与全球临床研发同步,从而能更早地帮助到中国患者。”

关于中外新药研发的同步性,姬秋和教授指出,“目前上市的降糖药物,中国患者和欧美患者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没有显著差异,使用剂量上也没有区别。中国患者在病理生理上与全球患者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国与全球同步研发的基础。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中国医生、更多的亚洲患者参与到新药评价体系中。”

在临床应用方面,李延兵教授指出,目前的临床方向和老百姓的认知之间存在差距。老百姓追求的是根治糖尿病后不用药,终身服药对他们而言很难接受,所以一些患者宁可去找偏方,也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教育很重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这也是实现人人享有糖尿病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此外,临床用药状况与医生治疗理念更新,以及医保覆盖均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刘铭教授表示,“如何让水流到头非常重要,医保应该做出进一步优化,覆盖更多相对贫穷和医保报销比例较低的患者,使这些患者都能得到更好的糖尿病管理保障。”

展望糖尿病管理的未来,纪立农教授充满信心地表示:“随着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理念不断地更新,新型降糖药不断研发上市,使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更多安全和有效的药物选择并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我们也期待未来随着药物可及性的不断提高,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糖尿病规范化管理水平及相关并发症防治能力的提升,让糖尿病患者得到切实获益,早日实现健康中国2030糖尿病防控目标。”

参考资料:

[1] IDF Diabetes Atlas 2021 | IDF Diabetes Atlas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