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作“华服”,是我国历史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传统服饰的总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中国的年轻情侣对传统的中国文化有了极大的追溯返古的审美倾向,并把汉服造型拍摄当成婚纱照组成的重要的视觉和精神审美构成,最近总部在山西大同的影像机构水云间影社在当地重要明代建筑风格代王府研发摄制的一组针汉服造型的影像作品引起了各文化行业对汉服文化的热潮。
根据古人类学家的考证,我国的服饰起源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逐渐产生了功能性强的简易常服。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尤其是纺织水平的提升,服饰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属性。《易经.系辞下》有言:“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可以得知服饰在这个时候已经与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到了周朝,随着深衣的普及,汉服的形制业已定型。“华夏”一词在春秋时期也开始出现,《左传.正义》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朝大一统的局面空前,随着儒家文化的发展,基于国家现实需要逐步建立了完备的冠服体系。“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鲜明标识。后世历代也将服饰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夷夏有别”的文明认知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
正因为汉服在文化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也造就了其本身极高的美学价值,并且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美学,汉服在形制上可以归为四种:
一、衣裳制。即上衣下裳。上身和下体的衣服是分开剪裁的。
二、衣裤制。即上衣下裤。有衣裳制发展而来,也是分裁的。
三、深衣制。深衣是分裁连属制。就是把上衣下裳缝合在一起。
四、通裁制。即袍服制。不再分裁而上下一体剪裁。
其中一身汉服还可能包括:领、衽、襟、裾、袖、袂、祛、襕、衩、掩衩、带,等许多部分。虽然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各个朝代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常服,各个历史时期细节会有许多不同,但是都遵循着以上的裁剪制作方式。所以汉服作为一个独立的服饰体系,有其一惯性。汉服的剪裁融入各个时期多元的文化及流行元素,造就了汉服作为服饰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制作服饰的材料也品种繁多,五花八门,葛布、棉麻、蚕丝、皮毛、羽毛等等。不同的颜色、材料、样式,也用在不同的身份,场合和年龄层次。
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已经通过对衣裳的描述表达来塑造人物形象或者情感。可以说这是服饰审美的表达源头。例如《诗经.国风.绿衣》中主人公悼念亡妻时拿出了妻子为其在不同季节用不同材料缝制的衣服,看着一针一线,思念也涌上心头:“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表达了男子对他所娶的女子的赞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可以说自《诗经》开始,对衣裳的审美描述已经形成了借物传情的习惯性途径。到了两汉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繁荣,汉服的制造水平也不断提高。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品种众多,包括绢、绮、罗、纱、绵等。其中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可想当年女主人身穿纱衣,衣袂飘飘,步履轻盈的风采了。东汉《乐府诗集.陌上桑》就描述了当时的美女秦罗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美好形象。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更加热衷于文化艺术创作。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后,文人又将诗赋中的人文情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逐渐诞生了中国独有的文人绘画。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以及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标志着古代人物绘画的成熟,同时也形成了服饰审美与人物形象结合的集中表达。并且为中国传统绘画“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服的华彩也终于从文字走入绘画,由于绘画者本身较高的文化素养,使得中国人物绘画在艺术表达上更加具有人文高度。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学以诗词的形式走向巅峰,中国人物绘画也极大的发展壮大。服饰从形制上以及纹饰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汉服更加成为了文豪与艺术家们青睐的创作对象。唐代的王维就有诗句:“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同时期的画家被称作“画圣”的吴道子,更是擅长描绘衣裳,完全基于线条组织规律描绘出人物及物体的性格和神韵。为宋、元、明后世的人物绘画奠定了“不以装背为妙,只以墨踪为之的”新体例。例如他的《天王送子图》被赞“天衣飞扬,满屏飞动”。
《天王送子图》(局部)
山西芮城元代永乐宫三清殿西壁的《朝元图》,上承唐宋,利用三点透视和三远法,基于线条粗细变化,引导视觉主题,以细节的变化塑造不同人物神情变化,达到“窃眸欲语”的艺术效果。艺术表达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再加上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过社会制度的不断强化,使得人们的行为规范也同样产生了审美追求。结合性别,年龄,不同服饰的使用场合和规范,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美学,强调举止从容有度,可大气典雅,可清秀脱俗,排斥放恣无序的行动做派。例如日常生活的揖礼就是男女有别,文明有序。至此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走向成熟,形成了文学表达、视觉表达以及生活行为的高度统一。
《朝元图》(局部)
汉服因清朝的建立逐渐没落,如今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又逐渐兴起。当代艺术表现已经突破绘画手段,摄影技术的发展也赋予了汉服新的时代艺术表达能力。
摄影视觉艺术与绘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许多不同,摄影技术基于事物的真实状态,进行影像纪录和艺术呈现。绘画艺术有时会采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在人物群体表现上为了突出主体,次要人物就会以小比例呈现。而摄影艺术在视距相同的距离是不能够采取主观比例设置的。
但是,摄影视觉艺术却拥有其丰富的艺术构图方式。例如三分构图法,中央构图法,框架式构图法等。这些都能够在汉服摄影中得到运用。水云间影社的明制汉服摄影作品,结合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采用现代三分法和传统汉服绘画中的三点透视法,并且将人物的服饰与场景结合,通过红白色调的反差突出服饰大开大合的线条特点,不仅将现代摄影技术独特的发挥出来,同时继承了传统人物绘画中的线条轮廓表达和行动美学表达。使人物、场景、光影、构图、情感、人文情怀融入在一张作品中。
由此可见汉服通过视觉艺术表达成就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规则:
一,高度还原的服饰选择。
二,符合特定时代以及适合拍摄环境与题材的妆容造型。
三,符合时代特征、服饰特点以及艺术表达需求的场景选择。
四,对人物主体的仪态进行符合规范和美感的即时要求。
五,充分运用现代摄影技术的构图和视觉表现创作方法。
六,紧密结合传统文学、绘画艺术创作的人文艺术表现形式。
七,结合所拍摄人物的自身特点,构建适合的情境表达内容。
以上七点缺一不可,优秀的视觉艺术作品一定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沉淀以及囊括高质量的人文情怀。尤其是汉服本身拥有厚重的哲学脉络,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对摄影创作者本身又产生了更复杂的技术,审美,甚至文化素养的要求。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距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越来越近。传统文化的回归也已经加快了脚步。“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汉服的继承与发展也成为了可见的趋势。汉服的视觉艺术表达也成为了其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其中的重要价值所在,同样也必将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见证,这也是当代影像机构作品创作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