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这是明末著名散文家魏学潘《核舟记》中的开头部分。这篇经典散文,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核雕艺术家高超的技艺,也让我们对那枚小小的"核舟”充满了想象和好奇。
核雕技艺在我国盛传已久,但明清后核雕艺术衰落,逐渐为人淡忘。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核雕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也出了不少核雕技艺人,乐行就是其中一位。
乐行,原名高华林,字乐行,号千舍、核堂。生于1987年,河南项城人,现任河南乐行核雕艺术馆馆长,专攻橄榄核雕。于2016年联合众多核雕艺术家成立核潮团队。
乐行
乐行老师在创作
据高华林介绍,受家庭因素影响,他自小对于雕刻技艺产生了兴趣。直到2013年,他游学到青田,机缘巧合下偶遇在高镂空雕刻名师——秋人先生。秋人先生被誉为核雕高镂空艺术创始人,也是中国当代核雕最有影响力的雕刻家之一。高华林当即决定拜秋人先生为师,几经波折下,高华林终于得偿所愿拜其门下,与秋人先生结下师徒之缘。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高华林跟随雕刻界名家秋人老师潜心学艺,学成归来便在家乡河南创立乐行核雕艺术馆。其作品有:《棋乐融融》、《菩提心》、《乡情》、《长眉》、《梅枝》、《蟹斗》等。
乐行作品——《棋乐融融》
乐行作品——《菩提心》
乐行作品——《乡情》
乐行作品——《长眉》
乐行作品——《梅枝》
乐行作品——《蟹斗》
纵观高华林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便是其橄榄核雕作品,取材于生活百态,将生活百态用核雕艺术与橄榄核本身形状结合设计,实现“核”与“物”的合一。其二便是将中国山水书画的笔墨情韵,人文情怀的人间趣事融入到橄榄雕刻艺术,实现了微里见宏的场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是大师,还是初学者,都要有一套好的工具才行。橄榄核雕的制作,除了要具备一般雕刻所需要的绘画、书法以及雕刻基础之外,还要有特选的材料、特制的刀具、特别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别的毅力和独特的构思。要选择比较肥厚,而且可雕刻的凸起面积较大的榄核,这样可为后面的创作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要有合适称手的雕刻工具,根据不同的用途,刀具也有长短粗细之分,刀口分平的、圆的、斜的、尖的、三角的、带钩的等等多种形状。对手臂、手腕、手指的力气和手指头感觉的灵敏能力也有很高要求。
但大师和初学者的区别就在于专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橄榄核雕这门工艺属于功夫活儿,心浮气躁是做不出来的,橄榄核又小又硬,雕刻时,手指难免会被刀具锉伤,这就更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否则只能半途而废。在坚持毅力的同时,怎么形成自己独特而不落俗套的创作风格其实更为重要,这也是能否在雕刻艺术上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点。虽然核雕多是小器,但是一器之微,往往融入了作者的思想与创意。
乐行作品
“艺无止境,虽然目前我的有些作品还尚未十分成熟完善,有待进一步地深入探索与研究,但我始终坚信通过不断地广泛学习,博采众长,坚持走创新型创作的道路,未来一定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高华林在介绍采访时说道。他相信,一件好作品本身就是作者自己情感的一种表现,好作品的前提是作者不但要有好的修养还要有心手相通,想到刻到,雕出神的作品才会得到大家的共鸣,客人在决定购买的过程其实更是选择一种心与物沟通的过程,一个共鸣的过程。
乐行接受河南财经频道主持人采访
核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究竟源于何时无史料记载,最早记载见于宋朝中期,距今约1000多年。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是广东地区传统雕刻艺术之一。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为载体雕刻而成的工艺品。明朝时期,这门民间艺术颇为盛行,自平民百姓、达官贵人至皇亲国戚,都对核雕艺术情有独钟,特别是朱由校皇帝本人不仅是核雕爱好者,也是核雕创作者。明清以后由于战乱等诸多原因,核雕艺术衰败,逐渐为人淡忘。新中国成立以后,核雕艺术经技艺人传承,又为人们普遍所认知。2008年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