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研究扛鼎之作《当代中国社会史》召开出版座谈会
区域
区域 > 正文

社会史研究扛鼎之作《当代中国社会史》召开出版座谈会

《当代中国社会史》

2019年,新中国迎来了七十华诞。70年波澜壮阔,70年沧海桑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绘就了一幅锦绣画卷,在中华民族奋进的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70年来,中国的巨变不仅反映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以及日渐强大的国防和外交领域,更实实在在地反映在社会领域,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历史性进步。

《当代中国社会史》出版座谈会现场

近日,全面记录和系统反映当代中国社会70年发展变化的重磅图书《当代中国社会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2019年12月28日,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当代中国社会史》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座谈会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刘周远主持。主任陈亚明,新华文轩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管理部主任邓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郭家宏,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文,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二部主任、研究员郑谦,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中共党史研究》主编高远戎,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李庆刚,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蔡乐苏,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元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王续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梁景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朝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林辉锋,以及本书主编朱汉国教授和副主编张太原教授、王瑞芳研究员等出席了座谈会,并对《当代中国社会史》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陈亚明

陈亚明主任认为:研究新中国70年来建设与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当代中国社会史》是学术界、出版界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书稿学术价值突出,填补了社会史研究领域的空白。武力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史》是目前研究新中国社会史最详尽、最全面、体量最大的一部著作,全面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的变迁。李文认为:中国近代史社会研究不断向现当代社会史转变的代表人物是朱汉国老师,他在近代社会史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当代中国社会史》在近代社会史的基础上有很好的继承,包括社会史的研究方向、框架结构和之前的近代社会史研究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从中也能体会到一些近代史学革命、新史学的思想。这对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李庆刚认为:当代人研究当代史具有一定的难度。《当代中国社会史》可以说是现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当代中国社会史》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史"的最终成果,入选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书共6卷,240多万字,全面记录了当代中国的社会风貌,真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生动展现了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系统总结了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推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

全书的总体框架分导论、当代中国社会构成、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结语五个部分,其中,社会构成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轴和核心内容,社会变迁尤其是民众生活的变迁以及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前景和目标。

导论部分主要论述了为何要从当代中国社会构成、社会建设以及社会生活变迁三个方面去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以及如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史的问题。

第二部分论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构成。分别从当代中国的人口、家庭、政区、城乡二元结构、单位社会、阶级阶层、社会团体等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构成各要素的变化进行了静态的和动态的分析,阐释了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了社会构成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以及民众生活的影响。

第三部分论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主要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医疗卫生、就学、就业、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管理等制度建设的历程、成就与不足。

第四部分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分别从劳动生活、饮食、服饰、居住、出行、交往、娱乐休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论述了当代中国70年的社会生活变迁。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与以往不同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是社会生活变迁不仅受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深受政治变动的影响。政治变革主导着社会变革,政治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结论部分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成就、特点及经验,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所面临问题与挑战,展望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前景。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

一、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框架和学科体系。本书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史的研究,要以剖析社会构成为基础,以论述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揭示社会变迁及其规律为目标。

二、挖掘并利用了一批新史料。有关当代中国当代社会史的资料不可谓不丰富,但基本散见于各地。加之以往有关中国当代史的研究,学者更多侧重于当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研究,因而对于当代社会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尚刚起步。本书运用了大量未刊资料,披露了一批新史料,如文中征引的未刊档案就有175个卷宗。此外,还有大量鲜为人利用的文献资料、报刊资料、民间史料等。

三、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在分析框架上,从"国家—社会"层面上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史的发展轨迹。把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国家层面移向社会层面,并注意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本书在论述当代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时,就把党和政府的社会救济举措与民间社会力量的救助举措结合起来论述,勾画了一幅社会救助的场景。如论述当代中国社会保险体系建立与完善时,就考察了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如何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保险政策,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保险制度。其间,蕴含了国家和社会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中各自的作用及互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本书还特别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关系的处理。 以整体的视野来看具体问题,进而又要以具体问题再现或窥探当时的整个社会状况。

四、本书所述问题,大多为原创性研究。在研究中,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新观点、新结论。如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构成的研究,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构成各要素自身发展变化的过程时,不是简单地套用党史或国史的历史分期,而是根据其自身内在的发展变化去考察其演进的过程。 如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研究,较清楚地厘清了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认为社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其建设内容不应如社会学者那样平面的划分若干方面,而应是立体的、系统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是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主要指党和政府关于社会建设目标的制定;第二层面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建设,主要指以民生建设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包括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三层面是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 如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研究,本书比较系统地勾画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从传统形态转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轨迹及基本轮廓,揭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阐述了社会分工、阶层分化与劳动生活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劳动生活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

出版座谈会与会嘉宾合影

在举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当代中国社会史》的编撰出版,不仅对推进当代中国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可以为更好地解决今天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历史借鉴,有助于推进新时代和谐社会的建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